韓國歸農歸村實踐幸福 擄獲壯年世代興趣

韓國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2月起大力推動老人就業,帶動60多歲老人就業人口大幅增加,但相反的,青壯年30到40歲世代的就業人數卻依舊大幅減少。為此,文在寅政府除了通過直接雇傭增加社會福利服務業人員,最特殊的是“農林漁業”的歸農、歸漁補貼,吸引民眾返鄉增加就業人數。

在韓國首爾從事營銷工作的宋先生(40歲),四年前返回家鄉全羅北道長水郡務農,開始採用親環境耕作法種植蔬菜,但由於害蟲和除草管理的失敗導致第一年為負收益,他的妻子必須要去餐廳上班,宋先生也不得不兼職打工。之後他將甘露子和龍葵等稀有藥草變為主力栽種,比別人提前出貨,利用自己過去的專業在網路上開拓了銷售渠道,吸引了許多重視健康養生的客戶,未來還計劃將栽種的草藥以茶包出售。

這是韓國農林畜産食品部於日前發表的一件返鄉務農成功的案例。嬰兒潮世代退休後不少人陸續加入返鄉務農的行列,包括近年就職困難的30到40歲世代也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興趣。

根據韓國統計廳的統計,2017年歸農和歸村人口已超過50萬人達51萬6,817人。據農林畜産食品部的「2018歸農・歸村實態調査」顯示,類似像宋先生歷經失敗的歸農初試者,歸農前的家庭平均收入為4232萬韓元(台幣約114.5萬元),歸農第一年的收入減至2319萬韓元(台幣約62.6萬元),第四年為3949萬韓元(台幣約106.6萬元)、第五年為韓元3898萬(台幣約105.2萬元),報酬回復到歸農前所得的92%,超過農家平均所得3824萬韓元(台幣約103.3萬元)。

然而,在鄉下購地建屋的部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進行,在忠清北道堤川市種植辣椒和芝麻的吳先生(52歲),2016年歸農之前在首爾工作,透過歸農歸村教育培訓學習務農,在金浦準備了一方小土地嘗試耕種,之後在居住型農業創業中心以一年的時間一邊體驗歸農、一邊學習以農為生的種種必要知識;目前他穩定地經營了一個面積1.32公頃的農場;他強調,我還獲得了有機農業技術人員和食品加工技術人員的證照,只有經過充分的準備、計劃、目標和熱情才能成功。

歸農家庭的平均準備期實際為27.5個月,超過一半的人經過一到三年的準備期, 此外,發現有三分之二的歸農家庭透過線上/離線(online to offline)或是在農民先進處實習等方式來接受教育,事實上接受過歸農教育訓練的農業收入高出沒有受過訓練的人。

歸農戶主要栽種比例為果樹23.2%、露天栽培蔬菜19.2%、施設栽培蔬菜14.9%、稻米14.3%、特殊作物和藥用作物則為9.8%,平均每月生活費為196萬韓元(台幣約5.3萬元),主要以伙食費、住宅、暖氣費、水費,電費、教育費的順序支出;而43.1%的歸農家庭與農產品加工、銷售或自營業等非農業經濟活動並行。26.1%的歸農者認為「自然環境好」,17.9%表示「農業有其前景和發展潛力」,而有14.4%的歸農者對城市生活持疑而促使他們下定歸農的決心;答「滿意」者占60.5%,「普通」者為32.5%,「不滿意」者則為7%,整體上滿意度很高;76.9%的人表示歸農後與當地居民維持良好的關係,只有2%的人認為不好。

農林畜産食品部人才經營課長表示,19.7%的歸農戶返鄉後的5年內會開始進行農業活動,這個數字代表有很多歸農戶沒被追蹤統計,未來會擴大支持歸農創新就業計畫。【記者 許婷婷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