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客瘋台灣 第4季旅行收入創歷年新高

中央銀行22日公布2018年第4季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186.5億美元,其中商品貿易順差174.7億美元,服務收支逆差7.8億美元,旅行逆差則降至6.8億美元(約209億台幣),為近8季以來新低,旅行收入達37.88億美元(約1165億台幣),創歷年單季新高,也顯示陸客不來影響漸微。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副處長蔡炯民指出,第4季由於日本旅客來台人次年增8.2%,成長較為顯著,而日客消費金額又較高,注入旅遊收入,使逆差金額有所抑制。

去年全年度旅行收入137億美元(約4215億台幣),為史上第三高,接近2014年及2015年的水準。而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則從2016年起連續三年下降,不過就中央銀行公布的收支顯示,陸客的影響性逐漸降低。

另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統計,去年整年來台國際旅客共1106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約269萬、東南亞約243萬、日本約196萬、港澳約165萬、韓國約101萬。但雖然達成連續3年均超過千萬人次水準,惟因陸客來台人數較2016年減近80萬人,與去年東南亞旅客約243萬人次,增加80萬人次,相互補齊。而由於東南亞國家的消費力較低,購物消費力與陸客相比,足足落差一半。 

據相關統計,日本旅客每人每日花費約214.05美元(約新台幣6585元)、韓國194.58美元(約新台幣5986元)、中國旅客184.38美元(約新台幣5672元),而東南亞國家旅客花費152.25美元(約新台幣4684元),且與陸客相比約少台幣1千元,為來台國際旅客7個市場中的倒數第2名。購物費部分,中國旅客每人每日83.08美元(約新台幣2556元)、韓國46.29美元(約新台幣1424元),東南亞國家則為42.43美元(約新台幣1305元),顯示出陸客和新南向旅客購物消費力相差一半。

不過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不論全年出口或是企業盈利,台灣表現都不差,民眾卻不滿意,原因是停留在過去40年來中國經濟大成長的印象,喜歡拿台灣和中國比,而這種陸客與陸資救台灣的印象,同樣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如果從陸客總人數來看,減少沒有那麼劇烈,不過民眾為什麼感受那麼強烈?主要為台灣整體觀光發展質量提升有限,大多數店家還停留在以客衝量的經營模式,只在乎陸客來台的人數而不去計較陸客來台的質量。他並表示,韓國瑜市長上任後,仍然停留在陸資救高雄的思維,希望貨出去,賣到中國;人進來,陸客去高雄觀光,讓高雄人發大財。【記者 許經國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