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奉獻台灣醫療40年 在美辭世享壽91歲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4日發布新聞稿證實,基金會創辦人、整形外科權威羅慧夫(Dr. Samuel Noordhoff)因年紀老邁、心肺衰竭,美國時間3日在密西根州大湍城於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91歲。基金會將擇期在台灣舉辦追思會,邀請羅醫師在台友人、學生與患者齊聚,緬懷羅醫師對台灣以及顱顏患者的貢獻。

羅慧夫1927年6月生於美國愛荷華州,本是美國小鄉鎮醫師,1959年放棄在美開業,全家搭航行20多天的慢船,以宣教士身分來台。1960年開始擔任馬偕紀念醫院院長,1976年轉任長庚醫院院長。一生歷經很多挑戰,身體出過幾次狀況,曾遭遇腿肌肉萎縮,被宣告僅剩幾年可活,也罹患攝護腺癌,晚年受帕金森氏症所苦,行動不便,1999年、72歲時退休返美。退休後仍每年回台,由於無法負荷長途旅行疲累,2013年、86歲時最後一次回台。行醫奉獻40年,義診足跡遍及台灣與世界各地,提倡身心靈全人治療觀念,開創許多台灣醫療史上的「第一」,還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經濟困難的患者付醫藥費。

早年台灣許多孩子小兒麻痺,羅慧夫歷經艱辛率先從美國引進小兒麻痺沙克疫苗,並創設小兒麻痺重建中心,更在1966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唇顎裂治療中心。

1969年創立東南亞第一處自殺防治中心,後來發展成生命線,提供迷失者諮詢管道;1970年前後,發動山地巡迴醫療服務,範圍遍及宜蘭、烏來、桃園、花蓮和屏東。設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1971年還成立全台第一個燙傷中心,給予傷患最大的支持。

有感於唇顎裂寶寶的家庭因孩子外觀受苦,1989年12月捐出新台幣300萬元成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喚起世人重視人性尊嚴,給唇顎裂家庭更多的醫療資源和慰藉。基金會成立至今協助超過3萬人次貧困顱顏患者獲得醫療費等經濟補助,5萬人次以上獲得專業社會工作服務。1998年起,率領基金會及其子弟兵投入國際人道援助行列,至2018年已到過9個國家共義診81次,有1932位當地貧困患者接受免費手術;培訓來自20個國家、166位種子醫師,輔導成立超過20個海外顱顏中心和團隊,並將台灣顱顏照護模式複製到有需要的國家,成功提升台灣國家形象,基金會因此獲外交部頒贈“外交之友貢獻獎”、長庚醫院也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醫院社區服務組”金獎殊榮。

1996年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有國內媒體專訪指出,他雖貴為院長卻只租屋居住,開國產車,穿一、兩百塊一件的成衣;當病人有需要,拿出半生積蓄,眉頭也不皺一下。許多病患感念恩情送來謝禮,他一一退回,後來這些人有的有能力,就效法他、用他的名義設置獎助金回餽社會。

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名譽主委陳昱瑞表示,他是羅醫師在長庚的第一位住院醫師,對羅老師「以病人為第一」的考量印象最深,老師不要讓病人受苦,不做不必要的手術。

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特聘講座教授魏福全則表示,當年從馬偕跟著羅慧夫到長庚,羅醫師總告訴他們,要用最好的技術治療病人,並要擁有愛去治療他們的心。此外,羅醫師用讚美的方式帶領子弟兵,即便晚年回美國安養,學生們只要到美國都會去找他。

2017年獲頒第九屆總統文化獎的人道奉獻獎時,羅醫師表示,這不是他一人的獎項,每個醫療醫療人員、基金會夥伴及每個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的人都是人道奉獻者,一路走來有大家一起,心中滿是感恩。有記者寫信採訪他,因手抖無法回信,由女兒代筆。回信談及,台灣人給了他美好回憶和溫暖的心;家人也喜歡在台灣的日子與台灣人,他從沒有後悔來台灣這麼長的歲月。並表示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他會做同樣的事情,而且試著做得更好。而懷抱培育後進的熱情的他信中特別指出,如果要給年輕的醫生建議,他會告訴他們,「擇你所愛,並盡力做到最好;不要忘記,你正在做的事能造福病患」。

開業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回憶,羅慧夫對手下的醫師非常嚴格,以高標準要求使命必達、全力以赴並且不能有任何做不到的藉口;而在病患心目中,羅醫師是個會說臺語的親切阿兜仔醫生。曹賜斌指出,因為許多唇顎裂患者還是小孩子,羅醫師就抱他,甚至病人家屬沒有錢,他都偷偷拿錢給病人付錢,在病人的心目中是慈祥的醫師。另外,曹賜斌表示,羅慧夫不但是永遠的恩師,更是嚴師及嚴父。在長庚醫院時不但受羅慧夫提拔還安排他赴美加進修,回台後在高雄長庚服務,羅慧夫每週南下2趟帶著醫師查房,積極的態度讓他難忘。【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