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調高基本工資 王文淵:年輕人恐失業

台塑總裁王文淵,日前首次以工總理事長身分發表白皮書,反對基本工資調漲,他強調應該回歸市場機制,不是提高就是照顧人民,反而可能造成一些年輕人失業,例如有些偏僻超商可能因人事成本,不再24小時營業。

王文淵舉表示,以台塑為例,員工基層平均工資,從5萬2千多最近才調近5萬5,不像基本工資一直調漲,畢竟從2011年至今,最低工資已上漲23%,而時薪140元,也比7年前多42.8%,調漲幅度比經濟成長率還要高。

另外,工總《2018產業政策白皮書》建議,月薪如果超過基本工資3倍半(約7.7萬台幣),可不受工時及休(例)假等限制,而基本工資的訂定應參酌經濟成長率、物價指數、國民所得變動、產業國際競爭力、企業獲利率及實質購買力等。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指出,目前台灣失業率為17年來最低,青年失業率也較前政府時期低,相信基本工資的合理提升不致造成失業。而對於工總建議,月薪超過基本工資3倍半(約台幣7.7萬元),可不受工時、休(例)假等限制,Kolas則表示,有關高薪、高階人員工時限制的彈性化,國發會已進行相關的研議中,政府會秉持兼顧保障勞工權益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則。

另外,政治大學勞工研究專任教授成之約認為,基本工資對於擁有好學歷及具工作技能優勢的勞工來說幫助不大,因為他們的薪水高過基本薪資;對於議價能力比較低的年輕人來說,基本工資可避免所得偏低,造成無法生活的狀況,因此適度調升有其必要性。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也指出,薪資不能全靠市場機制決定,從勞資關係來看,雇主獲益所得比例通常較勞工高,現在勞工薪資面臨兩極化,有薪資所得很高的,但薪資過低的勞工為數也不少,需要政府適度介入,透過調整基本工資照顧弱勢勞工。

不過,成之約及王健全都表示,基本工資調漲太高對企業一定會有影響,漲幅也不能超出企業所能負荷程度,要評估經濟狀況及物價水準等整體因素,否則會造成反效果。由於主計處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達2.6%,成之約更進一步指出,因此基本工資的時薪、月薪雙漲可能性高,不過月薪漲幅應該比較小。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表示,有些偏僻的超商考量人力,不再24小時營業,最低工資適用各行業,並不合理。以台塑、台積電來說,薪資一定都比最低工資高,最低工資影響的是社會較底層100~200萬人,如果拿最低工資和平均薪資相比,也仍有一段差距。提高最低基本工資要考量企業獲利,如果企業成本不斷增加無法負荷,當然不願意雇用更多人力。而最低基本工資也有地區及行業別的差異,建議政府可思考對不同縣市及行業訂標準,給予不同行業更多彈性,以中國為例,一個省有5種最低基本工資。以目前台灣月薪最低工資2.2萬來說,在台東也許可以過日子,但如果在台北討生活恐怕不容易,可是在中南部要把基本工資變成3萬或3萬5,那裡的企業界也無法生存;基本工資如果都2萬5,但可以用有彈性的基本工資,台北可以上調10~15%,中南部可以往下調10~15%。

此外,孫明德還指出,1990年蘇聯瓦解、中國開放改革,低廉勞動成本吸引全球製造業,也連帶排擠台灣,台灣目前的低薪是因製造業出走,從1993年左右的實質薪資開始下降。此外,2008年後金融海嘯影響全球經濟,企業如果沒有成長,要帶動加薪也困難。在製造業外移,服務業沒有創新的狀況下,利潤較薄、沒有獲利的企業,加薪造成的負擔較大。

而對於全球化、全球產業板塊快速移動,導致台灣人薪資難以顯著成長,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則指出,台灣很難置身於全球化趨勢之外,根本之道是透過產業轉型與升級來因應,不過轉型過程痛苦而漫長,政府在轉型過程中,應保障基層勞工的權益,以避免衍生出更大的社會問題。政府有很多手段可保障基層勞工權益,調整基本工資是其中一個,不過必須有其他的配套,例如給予企業租稅優惠等,避免企業因薪資成本提高而跑到其他國家,反而導致更多的失業。

朱浩民還表示,根本解決台灣低薪困境之道,應是強化科技教育,強化勞工未來的生產力及扶植更多AI等數位經濟的人才等,不過這些措施,成效並非一蹴可幾,政府可透過多面向的配套措施來降低轉型期期間的痛苦。單純靠調高基本工資,有欠周到,必須搭配給予企業「糖果」的方式,例如鼓勵企業加薪,讓企業在薪資的成本提高後,因有稅賦優惠等措施,營運成本仍能維持平衡。【記者 許經國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