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歌手也是「保種」農夫 雅砆鈸告要靠傳統作物應對氣候變遷

「Snhy信念樂團」的歌手雅砆鈸告,不但能唱著動人的歌曲,平日也是個殷勤認真的農人。他在田園中保留土地,為了保種而種回傳統作物,把十來種傳統作物保留在他田裡,希望能保留傳統智慧。「以後氣候變遷,經濟作物種不起來時,就靠這些傳統作物維繫糧食安全!」雅砆這麼說。

一個人的里山實踐 經濟作物間作傳統作物

台中市谷關地區世居泰雅族人,哈崙台部落的雅砆,有一塊小小農園,鑲嵌於山與山之間的小平台,雖顯渺小,但在他綿密規劃下,一年四季都有作物生產,足以餵飽人群,以及自然界的居民與過客。這一天,東勢林管處以及自然生態資源保育協會工作人員,來到雅砆的田園補種鵲豆。在雅砆的指導下,每個人仔細地挖淺穴、再從覆蓋著濕棉布中挑三個大小一致的種子,置入穴中,再淺淺地覆上一層土。以甜柿為主的果園,疏疏落落分布園中,每棵甜柿樹上標記著種植的年代,是未來五年主要的收入。甜柿距離寬,優點是病蟲害少,植株健康,降低有機資材用量。雅砆解釋,當所有工作都要自己做時,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人力解決方案。這片柿園採草生栽培管理,雜草管理是利用割草機,不施放除草劑,砍草也不砍最底下那層,割完的草留原地成肥料。草種一半是留原生草種,另一半則是種子行買來灑播的草籽。仔細觀察地面,則種植著不同的作物,隨著四季輪換,隨時都有作物好收成。「如此一來,土壤不會有連作障礙,更不須在坡地上不斷翻土。」這一天補種的鵲豆,就在甜柿樹旁,落種的地上以石頭做記號。另一塊田裡,架高的支架上種的是敏豆,是為了經濟栽培,同樣保留耕地給傳統作物。不但種植的方位不同,連帶肥料施灑及給水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規劃,這背後有一套綿密的思考邏輯。

保種 留住適應環境的糧食作物

提到為何要把傳統作物種回來、保種?雅砆說,這些傳統作物,蘊含成長的回憶,隨著現代化衝擊,大家跟著現代農業的腳步走,不賺錢的傳統作物逐漸消失,非常可惜。「這些傳統作物流傳千百年,已能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條件。」幾年前,他開始找回記憶中的傳統作物,只要小時候吃過的,想辦法找回來。今年就找到一種皮有點紫色的泰雅傳統紫長豆qerang,老人家吃的時候會咬開還會拉絲。「以後氣候變遷,經濟作物種不起來時,就靠這些傳統作物維繫糧食安全!」這些傳統作物在雅砆心中,是具有因應氣候變遷的戰略地位。他記憶中的傳統糧食,包括樹薯、南瓜、皇帝豆、樹豆、泰雅瓜、泰雅長豆、芋頭等,約十種左右,之前找到的地瓜,很快就被山豬挖走了。但他認為應該更多種類,因此持續尋找中。問雅砆,一個人保種,連種子都要自己找,會不會很孤單?他開朗的回答,不會啊!這是很開心的事情,因為我們在保有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種子。「保種對我們的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這些保種用的植株,不以採食為主,先以保種為目標,而且只要有適當的距離,好像是回應對土地的記憶般,很快就長出來。為了鼓勵部落的人種植,只要想種的人,他都願意分享種子。

樹薯烤餅、鵲豆泥 隨著打獵、換工式微中

這些傳統作物,利用的智慧也要一一找出來。雅砆說,大多數作物使用上都沒有問題,不過有些作法逐漸淡忘,例如樹薯作成的烤餅,以及鵲豆作成的豆泥。「以前我媽媽講過樹薯和鵲豆的做法,只是現在沒有人這麼做了!」雅砆說,過去將樹薯採收後曬乾,再用杵臼打成粉狀,之後和水在石板上烤成餅,目的是方便打獵時攜帶。這麼繁複的作法,在現代化社會早被替代。其次是「Sukay」(鵲豆),族人採收後,放到冬天和山豬肉一起燉到爛,是老人家重要的營養源。另一個重要的作法則是將鵲豆曬乾後,煮得夠爛時,用杵臼打軟、變成泥塊,如同閩南人用豆類做成的「豆沙」。雅砆說,以前做豆泥是方便大家幫忙族人墾地或蓋工寮「換工」時,帶著吃。現在不管是打獵或換工,都已式微,或許是這樣,以至於和它有關的食物也被遺忘了。「以前種小米種在旱地,用來當主食、釀酒,日本人來之後才改種產量高的水稻,小米和旱稻產量低漸漸不種了。」雅砆說。雖然當地久不種小米了,不過雅砆並沒有忘記小米對南島語族的意義。對當地賽考利克語系的泰雅族而言,種植小米會參考栲樹,栲樹開花代表雨水快來了,也代表小米播種期到了。栲樹是泰雅族重要的樹種,以前沒有中央氣象局,老人家就靠看栲樹。

盤點里山資源 部落傳統知識出線

去(2017)年,東勢林管處針對台8線沿線谷關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推動原鄉部落與社區認識並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里山精神,以計畫委託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透過對傳統作物與耕種方式,資料盤點、紀錄,初步描繪部落生活、生產與生態地景樣貌。由於這個關係,雅砆跟社區的幾位居民一起參與這個計劃,盤點部落的傳統知識。雅砆不僅以歌聲嶄露身為泰雅族人的堅強自信,也以對土地以及傳統知識的確信,實踐傳統作物保種利用,替下個世代留下因應氣候變遷的生存法寶。【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