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歐美三學者共享殊榮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4日揭曉,由三位學者共享殊榮,分別為瑞士學者杜巴謝(Jacques Dubochet)、德國學者法蘭克(Joachim Frank)、英國學者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得獎理由是「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高解析度呈現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3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00萬元)獎金。

75歲的杜巴謝為瑞士洛桑大學教授,杜巴謝將「水」這項要素引入電子顯微鏡技術。1980年代初期,杜巴謝成功讓水分子在快速冷凍過程中「玻璃化」(vitrifying),讓生物分子能夠在真空中保持原有的形態。

77歲的法蘭克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生化教授, 法蘭克則是更早就推進這種技術的應用,從1975至1986年間,他研發出一種影像處理技術,分析電子顯微鏡模糊的2D影像,並加以結合,形成清晰的3D結構影像。杜巴謝則將「水」這項要素引入電子顯微鏡技術。1980年代初期,杜巴謝成功讓水分子在快速冷凍過程中「玻璃化」(vitrifying),讓生物分子能夠在真空中保持原有的形態。

72歲的韓德森則為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實驗室科學家,由於電子顯微鏡的強力電子束會摧毀生物組織,原本只適合無生命物質。但是韓德森在1990年做出重大突破,運用電子顯微鏡獲取蛋白質分子的原子解析度影像。

拜3位大師之賜,電子顯微鏡技術從此精益求精,並已在2013年達到原子解析度的目標。超敏銳成像方法可讓分子速凍,不需染色或使用固定劑即可研究分子。這項成像方法同時可揭露細胞、病毒、蛋白質內的細節,也讓科學家對包括造成失智症等的一些酶,有進一步了解。巴西大批新生兒出現小腦症時,研究人員懷疑是茲卡病毒引起,便是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術去觀察這個病毒。【記者 胡雯婷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