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爭力削弱? 台製鞋廠棄陸轉美

過去製鞋業生產重鎮多在台灣或中國大陸,且專攻外銷至美國;但屬於高勞動力產業的製鞋業,人力成本侵蝕企業利潤,早已成企業生存很重要的因素。據近期華爾街日報報導,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廣東省東莞市,在全盛時期有5000多家台資企業,但目前僅存2000多家,主因中國人工成本不斷調漲,再加上中國賦稅負擔重、運輸成本高,因此讓許多台資企業投資的大陸工廠紛紛關閉,有些往東南亞發展,或是遷移美國發展。

報導指出,中國製鞋早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起就已觸頂,此後漸漸走衰,報導還舉一例位在中國東莞製鞋台商Winwin Industrial決定將工廠遷移至美國生產,但,這並不是因川普政府的「製造業回美」口號的結果,而是整體市場因素所造成。

中國工資越來越貴,原本優勢漸漸褪色,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自動化生產及機器人的發明已徹底壓低人事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該公司稱,機器人技術發展讓公司省下不少人事成本,以他們最新研發出的機器設備僅需2名員工,就可取代50名生產線工人,倘若未來再引進機器手臂,甚至可以取代所有的人力;因此即使美國工資比中國高,算一算還是很划得來。對美國而言,未來機器人勢必取代人力,雖不一定能為美國帶來更多工作機會,但卻反應一個事實,美國製造業從全球激烈競爭市場中,贏回生意的機會。

過去台商幾乎把生產基地由台灣移轉到中國大陸,但如今中國祭出各項條款,近年還祭出中國版的肥咖條款,有被課重稅的,或因逃稅被重罰,被迫關廠,整體的中國投資環境不如以往,其中也有惡質的查稅風氣,導致人心惶惶,製造業出現大批逃難潮;日前中國更為阻資金外逃,各大企業有近7成資產禁止匯出;不只台商,代表超過1600家歐洲企業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稱,中國新的監管審查嚴重干擾企業營運並引發混亂,因此認為中國投資環境可預測度之不確定性升高,預期外資在中國的投資將會減緩,原計劃在當地收購的公司也可能失敗。

眼見時代轉變,台灣經濟停滯不前已多時,談經濟結構改革亦未見當局提出長期的政策環境,協助台商進行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倘若小英政府能了解、善用資源、提出具體行動,如謝金河曾提出建議小英政府可以學學川普,拿出雄心壯志地祭出減稅措施,積極提出具體的獎勵方案,吸引台商讓製造業回流,讓台商回鄉,或許台灣可以再創經濟奇蹟。【記者 許經國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