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全民自覺帶動良性循環 讓台灣起飛

馬政府時期,除了太陽花學運再加上兩黨在立法院互相杯葛,社會紛擾無寧日,小英總統高票當選後,吵來吵去的情況依舊沒有平息。前行政院長張善政,18日受邀參與台灣傳統基金會「維護基本人性」--品格教育講座系列,以《休養生息,台灣再起》為題演講,指出全民的自覺心,才能帶動良性循環,讓台灣起飛。

張善政提到政府、NGO公益團體及民眾是國家的三個個體,媒體是一個互動的迴圈,政府將政策灑到迴圈,透過媒體、網路提供給人民;NGO公益團體也一樣,民眾只能無辜的接收,因此民眾的自覺是關鍵,可以透過政策參與平台或公投做機制,不受媒體操縱及酸民在網路偏頗的發聲,才能以全民的自覺心,帶動良性循環的和諧氣氛,讓台灣起飛。

張善政以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的演講題目「I have a dream」作為開場,期盼能修補近年因內耗而虛弱的體質,調和不同觀念、團體及族群,讓台灣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恢復活力。他談到,人民心中期待的民主是全民做主,不被政客操弄,並有自主發聲的意識與機制,特別是一致性的機制,因此政府應透明公開包括史料典藏、民間野史、耆老口述的相關資料,並且利用網路論述互動平台,以科技的語意分析篩選,避免網路充斥酸民留言,讓人民聽見客觀的建言。如果立法院因黨意卡住,就可以走直接的民主管道,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只要超過一定比例的連署數,政府就要面對議題並給予回應,才能做到只要民意不要黨意。他舉了一案例,有一個年輕女生,因為媽媽得癌,但她知道有個衛福部還沒開放的藥對媽媽病情應該有幫助,於是就利用網路文章說明原由,獲得超過5千人連署,結果成功說服衛福部提供用藥,讓媽媽的健康獲得改善。

張善政提到人民對政府體系的觀感是保守而沒有效率,事實上經過高考的公務員其實具備一定的素質,但在20、30年的公務員生涯,政府缺乏持續有系統的培養,及經常性的鼓勵,同時沒有營造「民眾、產業至上」的服務文化,公務員害怕動不動就被扣上「圖利」、「究責」的高帽子,於是就會有少做少錯的心態。

如何改善公務員的現狀,張善政建議政府應提供終生生涯的規畫與培育,並透過滾動式的性向測驗來調配適性的公務員,讓他們的團隊充分發揮能力,加上360度的升遷制度,同時提供到企業見習的機會了解產業的「眉眉角角」,才不會被民眾批評不食人間煙火。

張善政並建議應公布公務員的好表現,讓民眾、同儕鼓勵公務員勇敢多嘗試並容許失敗,他舉例他任職Google時的「同儕獎金」制度,當時公司為鼓勵員工跨部門協助的動機,一季就會提出問卷,詢問員工是否有同事因為提供協助,讓跨部門合作的順利完成,被推薦的同事就會獲得100元美金不等的獎勵。

張善政提到製造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台灣目前面臨許多勞資問題造成經濟成長停滯,他提出要智慧化,加入高值的服務,他舉工業4.0的例子,如販售工具機時,在設備上加裝Sensor(感應器)來預知工具機的故障,並能提前檢修的服務避免無預警中斷,來增加企業維護收益。

張善政建議建立性向發展的機制,讓大學教育鬆綁,學生可以選系不選校並容許學生摸索的彈性,來培養年輕人的信心,同時讓學生透過國際交流多方面的接觸,並且鼓勵創新、創業,及跨業界的實習來激發年輕人的鬥志。他更建議政府應重塑管制的心態,讓法規鬆綁以扶植取代管制,產學承擔更大的環境改善責任,並且緊密鏈結國際新重鎮,讓台灣的青創小企業能在台灣培植育苗,然後到矽谷成樹,這樣台灣必能找出新出路。

勞基法是建構在過去的製造業,張善政建議勞動部應立法修改勞基法,區分勞心、勞力的工作,依照工作內容與地點屬性分流管理,並賦予企業主對休假制度的彈性,企業有彈性,才有本錢吸引人才。【記者 吳文吉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