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暖化傷害甚鉅 修復地球人人有責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與工業的發達,人類大量地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加上大幅度開墾林地、拓展農業發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進而加速了全球暖化效應,不但改變了地球的生態,更危及全球物種與人類的生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有超過百分之95的機率顯示,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若此情況持續下去,在下一個世紀內全球升溫可能將達到攝氏1.4度至5.6度,屆時將造成不可挽救的嚴重後果。

當全球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也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及海平面高度較低之國家。此外,全球暖化造成空氣及海水溫度的上升,間接提高大氣中的水氣含量,也導致了降雨型態的改變,助長極端天氣的發生,包括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各種天災襲擊已在全球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同時,全球暖化更衝擊對環境極為敏感的生態,甚至引起大規模物種滅絕,以及糧食危機等問題,尤其糧食與水資源攸關人類生存,若收成與供給不再穩定,將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動盪,更可能引發爭奪資源的政治風險。

2019年國外生態紀錄片中出現令人心痛的一幕,數百隻海象從陡峭的懸崖上集體跌落死亡,經生物學家解釋,因全球暖化使海象的棲息地「海冰」逐漸融化,使其被迫轉往陸地高處覓食,導致這樣的悲劇發生;2020年西伯利亞測出攝氏38度的歷史高溫,更進一步發生失控的森林大火,燒毀了相當於6個臺灣面積的森林,使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的衝擊;2021年美國遭受60年來最嚴重的極地渦漩襲擊,讓美國本土將近百分之七十三的面積變成冰雪世界,且至少引發了四個龍捲風,造成至少23人死亡及10億美元以上的損失;當然,身處臺灣的我們也無法置身事外,2020年是臺灣52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且乾旱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年,導致全台許多水庫蓄水率偏低,許多縣市已陷入缺水危機,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從以上的種種現象,可以看出地球正在發燒而且病的不輕,而這一切與人類的行為息息相關。

台灣雖然在聯合國最新發表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2021」排名24(東亞第一),且在國際知名旅遊網站《Agoda》針對「全球十大旅遊景點」調查榮獲全球第一,但卻很少人知道,台灣其實是「排碳大國」、「用水量大國」以及「浪費食物大國」,對全球暖化的禍害台灣難辭其咎。根據「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指出,全球共有31國繳出碳排下降的成績單,但台灣的排名卻後退了三個名次,來到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且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三倍,高居亞洲第一,其中吃肉、吹冷氣、開車及浪費食物是主要原因;此外,因台灣水價與負擔率相對較低,每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近10年平均用水量為273公升,整體走勢大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甚至達到280公升,與多數國家相比耗水量偏高;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儘管臺灣有廚餘回收政策,但在無法徹底分類的情況下,送進焚化爐的家戶垃圾中,約有 31% 是廚餘,逾90萬公噸,為亞洲食物浪費之冠,比中日韓平均多20%,更是南亞、東南亞的8.7倍!以上種種統計結果均顯示,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不能再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國人對於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習慣,與世界各國相比顯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事實上,台灣的空氣品質與能源政策其實也有一定的關聯性,以目前主要的發電量來說,是來自於火力發電,而燃煤發電會產生大量之二氧化碳及PM2.5,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台中火力發電廠,被認為是長期以來台中空氣品質不良的原因。然而,每一種發電方式其實都有優缺點,即使是排碳量極少的核能,也有核廢料及核廢水處理的問題需面對,更不用說因地震、海嘯等天災可能引發的輻射外洩危機(如福島核災)。也因為如此,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的能源轉型,希望能將燃氣發電及綠能發電的比例逐漸提高,並降低燃煤及核能發電的比例,但燃氣發電需在近海設置天然氣接收站,此舉可能會影響到海洋環境及生態,近期火熱的大潭藻礁議題即由此而來。

近年來,常在新聞看到大陸沙塵暴襲台,導致空氣品質不佳的相關報導,因此PM2.5和空氣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一般民眾的重視與關心。PM2.5指的是粒徑小於2.5 µm(約為人類頭髮的20分之一)的懸浮微粒,因其粒徑非常小所以無法被人體呼吸道的黏膜跟纖毛阻絕、排除,吸入後將進入微血管隨血液循環全身,在不同器官產生發炎反應,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研究指出,PM2.5可能會增加羅患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及卵巢癌的死亡風險,對孕婦及胎兒也可能會造成流產風險增加及胎兒生長遲滯及低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的風險,過去在英、美更曾經因高濃度的空汙與特定氣候交互影響下,在短時間內造成人員死亡,其對全人類的危害不言可喻。然而,台灣地區的PM2.5問題,真的都是中國大陸所造成的嗎?其實不然,根據環保局的統計,台灣地區的空汙約有六成是來自於境內,僅四成來自於境外,且境外汙染通常只在特地氣候條件下才會發生(如東北季風增強)。雖然近年來在多方的努力下,六都的PM2.5年平均值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即使是表現最好的台北市,仍與WHO所訂定的標準10µg/m3有一些差距。

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等環境威脅,有多少人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並認真以對?舉例來說,現今仍有許多大學生不知道台灣的發電量主要來自「火力」而非「核能」。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至今,應該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畢竟人們已無法回到以前石器時代的簡單生活,在綠能發電技術尚不足以作為主要發電量來源的情況下,如何取得經濟與環保的平衡點,對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政府及企業應建立各項更具體的節水、節電及減碳鼓勵措施,讓更多民眾於日常生活中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與養成良好的習慣,舉例來說,某些企業鼓勵員工走路上班,透過手機中App的步數紀錄,若達到一定門檻即可獲得額外獎金,這樣的做法可讓人於運動健身的同時還能獲得額外報酬,相信對於提升國人減碳的習慣養成將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教育是永續發展重要的基礎,對迫在眉睫的危機,可透過公共政策平台,讓人民有機會深入了解並參與國家對於環境、能源等重大議題的決策過程,並藉由重大政策的公開說明會,讓更多民眾能了解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方能在如何取得平衡的解決方案上,有更理性及建設性的討論。

總而言之,現今種種跡象顯示,大自然已開始對人類的種種破壞行為作出反撲,唯有世界上每個人都能遵循良心的指引,並對大自然保持一顆尊敬的心,才能做出對地球環境正確的行為與決定。當然,每個台灣人也都應從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電、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暫停路邊時避免引擎空轉等,此外,亦可主動關心空汙議題與相關倡議團體,一起監督政府的空汙防治及減碳政策,而這一切能否確實地做到,其實都仰賴著每一個人的「良心」。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是全體人類終將生死與共的地方,所有為了一己之便的自私行為,終將傷害到我們自己。從今天起,開始行動吧!讓我們一起用良心及實際的行動來修復地球,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和諧,讓美麗的地球能夠永續發展下去,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繼續享有這個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