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解決台灣水荒 政府需秉持良心從治水政策著手

台灣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是全球的2.5倍,但現今卻面臨56年來最嚴峻的缺水問題。媒體報導指出,2020年台灣梅雨季短且無颱風登陸,導致豐水期降雨量極少。然而「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台灣缺水問題,絕非單一年度就立即導致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窘境。

這波缺水問題上,讓台灣的內政議題演變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主因在於全球5G、智慧物聯網(AIoT)、電動車產業發展,以及新冠疫情造成遠距上班,推升了筆電和網路設備需求。台灣在晶片等零組件,是全球最重要的供應鏈,一旦因缺水造成晶片產能出包,全世界都跟著緊張。用電、用水最多的半導體業,目前已陷入了缺水的危機,竹科一旦缺水50%,一天經濟損失約台幣30億。水資源拉緊報,台積電已啟動水車載水,政府得積極面對,以保「護國神山」不受動摇。

台灣降雨量豐沛,比起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台灣真的不缺水,卻被列為世界排名第18名的缺水嚴重地區,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的雨水比沙烏地阿拉伯的人還少,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解決台灣水荒,政府需秉持良心從治水政策著手。

排除積弊 做好水資源管理

自來水漏水是台灣長期性問題,2019年,除了台北市以外,全國漏水率約13.61%,相當一年漏掉2.5座石門水庫的水。台灣水費低廉,造成人民浪費也需要政策來改善,有專家建議,擬定合理水價級距,保有基本用水量的合理水費,不造成人民負擔,依用水量的級距累進更高的水價,增加的收入就能針對漏水管線的檢修專款專用。

台灣的農業用水水權仍高達七成,結果水庫的水經過老舊的灌溉渠道傳送,蒸發加上漏水,到田裏只剩25%。沙漠國家以色列以「滴灌技術」推動農作,將鑽有小孔的水管埋在植物根部,水就只從小孔直接滴到植物的根部, 避免水分蒸發, 每一滴水都充分發揮作用,能省下四成用水量。

都市攔截雨水,台灣並沒有積極施做。德國建立了多級雨水利用系統 「變廢為寶」;荷蘭「水廣場」的設計用來解決雨季儲水問題,同時也提升都市空間和生活品質,是許多國家城市競相學習的對象。水資源不足的新加坡,原本四成用水要向馬來西亞進口,後來利用廢水回收,發展「再生水」科技聞名全球,大大降低向馬國買水的依賴。而且,再生水的成本和「建造水庫」或「海水淡化」相比低廉許多,沒有海水淡化的高電力耗能,及滷水污染,也沒有水庫破壞環境的疑慮,這是很適合台灣的造水方式。

治水政策 不該因政黨輪替而停擺

台灣目前的廢水回收率極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博士,在任內做了六個污水回收再利用的「再生水」示範廠,但他卸任後,一直到最近嚴重缺水了,政府才又萌生再生水廠增建的計劃,好的治水政策應該不會因政黨輪替停滯才是。大環境的惡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凸顯今年嚴重的缺水問題。「水」關係著民生,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政府說要「拼經濟」,但基礎建設都沒做好,缺水、缺電的問題將永遠是經濟發展的隱憂。

台灣的先天地文條件屬於山高河陡,豐枯水期水量差距太大,不易留住雨水,治水政策需要長期的規劃,這關係著國人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榮衰,不應有藍綠之分或政黨之私。民間企業能打造成「護國神山」稱號,並在全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看到領導人以堅持「企業誠信」努力深耕三十多年而有今日的成果。治水如同教育,是百年大業,是國力發展的基礎,希望政府能大破大立,以良心提出治水之策,並能有政策的延續性,有著為國人造福的本心,打造一個安全永續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