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臺灣人口結構「生不如死」,該如何「起死回生」?

自從1987年解嚴以來,臺灣社會更為開放多元後,婦女人權不論是在社會福利、法律、參政、工作、教育、安全、衛生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育齡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我國生育人口現況:育齡婦女總生育率於1951年為7.04人,之後持續下降;復於2003年更降為1.235人,而低於「超低生育率」的1.3人,於2017年,達人口零成長;2020年2月,臺灣人口首次呈現-0.14%負成長,到了 2021年1月,指數下探到-0.54%。

要如何讓年輕人「生起來」?

在過去十年,生育指數年年下跌,已被視為國安議題,在社會各界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然而,過去的政策沒有讓生育指數止跌,反倒是看不到跌停線。問題到底是出在哪?政府的政策確實符合實際需要嗎?據年輕人心聲反應,低薪的工作環境,自己都怕無法養活自己,導致不婚族人口成長。如何讓不婚的年輕人願意成家、成家後能放心培育下一代?姑且不論人口負成長,對經濟、教育等社會問題的影響,在這個正負指數的交叉節點,是該好好盤點一下,國家政策有哪些是要進行對應的調整,積極的來做改變,提出建議如下:

財政體檢   人民共同監督

曾在選舉期間,聽到郭台銘喊出「0到6歲國家養」的口號,但回歸現實,看到國家財政數字,根本都是人民辛苦的納稅錢在養國家,結果國家還入不敷出!財政部統計資料2021年2月20日,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1年以上55,678 (億元), 短期2,300 (億元),合計57,978 (億元) ,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4.6 萬元。如果一出生,就註定要背債24.6萬,相信沒有任何人會願意接受這個悲慘的命運。

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不讓債留子孫,是政府對人民的責任。政府每年所花的錢,預算與支出如何達到平衡,如何避免在財政上的浪費,所有數字應該要透明公開,立法部門、行政機關,要確實為人民把關。是否有長久以來為人垢病的制度,該廢的檢舉奬金、績效奬金還存在?稅收的錢到底花到哪裡去?為何從縣市政府到中央,都看到是財政短絀?要從人民口袋裡徵稅前,不如盤點還有哪些肥咖條款扭曲人心,壞了國家紀律?建立財政紀律,杜絕殺雞取卵的課稅稽徵,落實「實質課稅」原則,保障稅務人權,人民與國家之間,才會有良性的循環,國家富強才有希望。

從「生育率」為出發點,看到人口結構連動到社會問題的這生命軸線,更廣的看到國家永續發展的這個面。所有「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正本清源之道,回歸到「以人為本」的人權觀念,這是立國根本,以此為施政核心價值與國家文化,再由教育的力量,普及人心。從民到官,人人有這樣的觀念,自然而然,民富了,就會有充沛的財政資源,不管是要運用在教育資源、照顧養育、社會福利與國家建設,才有實踐的可能,生育率要起死回生沒有仙丹妙藥,落實人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