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紀念國際婦女節政府能做什麼?

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的運動,設在每年的3月8日的國際性節日。各地在國際婦女節亦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以前有法國的婦女愛漂亮所以不想生孩子的說法,相對現代臺灣的婦女也漸漸不受傳統傳宗接代禮俗的羈絆,根據《維基百科》2018年全球224個國家及地區的生育率比較表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15年世界人口前景》對2015年到2020年生育率的預測(中等估值)雷同,臺灣生育率1.13是全球倒數第三名,比新加坡0.84,澳門0.95,好一點點。中國1.60已經沒有人口紅利的優勢了。東南亞的菲律賓2.99、 印度2.40、印尼2.08、越南1.79還有人口紅利的優勢。香港1.20、日本1.42、美國1.87、歐盟平均1.61至於法國還有2.06生育率,我們還能笑稱法國的婦女愛漂亮不想生孩子嗎?

內政部公布2020年人口統計,去年1至12月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為17萬3156人,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臺灣人口首度負成長,被謔稱「生不如死」。比內政部在2018年時宣告2022年人口會負成長的評估提早了2年,同時我國的老年人口突破14%,臺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多年前專家學者就指出少子化和老齡化已危及國安問題,一直呼籲政府重視。但執政者不管藍綠似乎也無能為力,無法挽救臺灣少子化成為國安問題。幾年前有專家統計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有440萬人(女多於男)未婚,年輕人放棄戀愛、結婚、生子、買房、放棄人際關係,甚至連夢想、希望都放棄的「七放世代」,最後臺灣自然走入阿公阿媽放棄抱孫的「八放世代」何其悽慘?其背後的因素錯綜複雜,諸如年輕人負擔家庭重責,每個家庭有老有少,養育、教育、醫療等等費用少不了,如果加上有病患者需長照的負擔,會壓垮一個家庭。

雖然政府頻下猛藥,如:生育津貼、育兒津貼、托育補助、育兒補助等等,但許多年輕人仍然不敢為了政府區區的補助而承擔負擔不起的未來,以致臺灣的生育率一直在下降,影響到很多行業。

202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紛紛針對扭轉超低生育率大開支票。郭台銘率先喊出「六歲以下幼兒國家養」;民進黨立刻跟進高喊「零到六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然而如今郭台銘的口號固已煙消雲散,蔡總統的口號也毫不見效。負責人口政策的政務委員林萬億雙手一攤,「提升生育率沒有特效藥」。不論是育兒津貼或社會住宅,不能只是大方地花納稅錢當政績,如果加碼補助是為鼓勵生育,目標就不應停留在「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因過去四年多來就已證實效果不彰。今年是16萬新生兒保衛戰,政府應先檢討目前措施,為何會出現連續四年生育率往下掉的現象?是因為父母負擔未減輕不敢生?還是年輕人找不到好的工作不敢結婚,遑論生育?或另有更複雜的因素?

據經濟評論家馬凱表示,提高生育率確有特效藥,而且神速有效。無他,就是去除年輕夫婦不敢、不願生的障礙,引導他們多生多養。馬凱強調,去除年輕家庭不想生的障礙:「首先是,房價高昂,連尋一處棲身之所都不易,豈敢言生養?其次,一旦生育,從托嬰、育兒到上幼兒園,不僅所費不貲,而且公托錄取率奇低,難如登天。再次,工作婦女的職場環境不友善,不但請育嬰假顧慮重重,雇主更為避免額外負擔而刻意排擠。」若針對這區區幾個障礙,特效藥垂手可得。

馬凱評論家說到了重點,但卻忽略了一點,就是經濟學家常講的 「把餅畫大一點,讓人人有飯吃!」要把餅畫大一點,需要經濟發展與友善的租稅環境,公開透明的稅制,及公平正義的司法制度,企業才能存活下來,工作有機會,就可以安居樂業,才是解決之道,否則再多的補助,也是無濟於事!

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來臨之前,對臺灣生育率負成長造成的「國安危機」,朝野應有共識,現在新冠肺炎疫苗首批已經到臺灣了,防疫、防治有解了,政府不妨加緊腳步,解決萬年稅單纏死納稅人與企業的弊端,廢除不合時宜的解釋函令,揪出加害人讓轉型正義真正成功,懲治貪官汙吏,讓企業多賺錢,讓年輕人有好工作,願意追求成家的幸福感,並且可以安心生孩子、安心養孩子,生育率當可逐年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