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民主要轉骨 選舉要進化

自由選舉是民主的重要指標,台灣的選舉公正、自由、 透明,具有可信性,為國際所讚揚,2020大選將至,媒體版面脫離不了「非藍即綠 」的報導,政論節目從不間斷的口水戰與爆料,政策買票、抹黑對手、恐嚇選民、以悲情騙選票的新聞應有盡有。一些非藍非綠的小政黨或聯盟,為了理想組隊競選,但絕大多數的人,聽不見他們的聲音。我們的選民在各式媒體轟炸下,真的有能力去判斷,選出真正愛台灣的從政者嗎?

投票是公民最基本的表意途徑,但要了解該投票給誰,「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否則容易被政客操弄,喪失民主政體的意義,這是台灣面臨的問題。公共政策和統獨的議題是一樣重要的,很多政客利用統獨議題,聲東擊西顧左右而言他,看不清對社會資源配置議題的政見與立場。

有錢才能參加選舉,這是台灣人眾所週知的事, 台灣選舉有繳交「高額保證金」的門檻,說是為了避免奇怪的人來參選,浪費選舉資源,於是「有錢」成了參選者的必要條件,而政策方向對財團較有利的政黨,也會擁有競選時的財力優勢,但這樣的法規也阻擋了真正有理想的人參選,並違背憲法保障公民參政權的意旨。

不同於台灣聲光效果十足的選舉花招,歐洲的老牌民主國家,有很多的政見討論與分析報導,甚至早早就對青少年有扎實的公民政治教育。

以瑞典為例,候選人不需要繳納保證金,雖然無可避免一些奇怪揍熱鬧的人參選,但是政治辯論的競爭是無情且激烈的,政見太離譜的參選者,支持度和能見度通常都趨近於零。參選者的門檻不是錢,而是 1%的支持率,新興小黨只要政見可信靠並一路堅持,在接下來兩次大選中就能得到各式公費補助,能一舉增加能見度。

瑞典的中學會在校內舉行模擬大選,邀請各政黨的地方代表到學校辯論,讓學生把選舉的議題帶回家和家人討論。瑞典高中的國文課注重理解和論說,包含練習撰寫媒體投書和公開辯論文章。以學生的身份對市議員們政策提出質疑的投書,會得到市議員在地方報紙上認真的回應與解釋。這些都是為了讓青少年提早了解並參與公共事務 。

德國因為獨裁無道的希特勒時代,讓他們深感政治的參與是必須教育的,盲目聽信政治人物,是國家最大的災難。他們認為,人民擁有獨立思想與思辨的能力,是杜絕獨裁不再重蹈覆轍的最好方法。他們的政治教育,不是紙上談兵的書本教材。

德國政府會舉辦模擬選舉討論公共事務,讓學生熟悉選舉的程序與目的,提昇青少年對公共事務的興趣。在正式選舉的前9天,政府會舉行年紀小於18歲的孩童與青少年選舉,讓未成年人可以了解並參與公共事務,候選人也可藉此了解未來選舉人的需求。

瑞士的選舉很單調,候選人的學歷和職業不是重點,他們認為這跟「真正會做事」並無相關。在主流媒體也往往看不到爆料與口水戰的新聞標題,關於政見的討論與分析報導才是媒體與人民的關注焦點。

教育、媒體與法規,是左右選舉文化的要素。台灣珍貴的民主資源,不該浪費在昂貴又無意義的宣傳活動上,造勢晚會、巨大看板旗幟、擾人播放候選人名字應該受到嚴格規範或禁止,轉而將資源投資於政治教育,提供參選者和選民更多更深入的政策交流機會。

台灣的政治教育沒有從小扎根,人民要「選賢與能」真的很困難,「人情」與「社會關係」仍是普遍的投票指南。 多數選民並不清楚候選人的政見,也缺法獨立思辨的能力, 台灣的民主要深化,需要從教育提升。因為公共政策、資源配置關係著每一個人的生活,若能從小了解這塊土地的事務,才能對國家有更緊密的情感,未來投入更多的參與和關心。

媒體以公正第三者的角色,可以促進參選者與選民間更深度的溝通,以提升更文明的政治文化。例如開闢辯論專欄、網路或電視的辯論會,讓官員、從政者和選民的交流能更精確深入,可以更成熟且理性地表達自己主張,或爭取自身權益。即使是沒有錢的小黨,也有機會讓人民聽到他們的想法,參選人如果有理想、有見解、能提出符合民眾需求與期待的政見,必然會得到選民的支持與認同,何須掃街拜票,瘋狂的廣播自己的名字 。

媒體也是中立客觀的看守者,可以為選民整理回顧各候選人、政黨過去四年贊成或反對了哪些政策與法案,讓選民評估是否有克盡職守,是否執行其競選承諾,這樣也可督促官員不敢不賢能。

台灣許多人選舉活動所花掉的錢,比當選後4年的薪水總和還高,所為何來?而台灣的黑金政治至今仍時有所聞, 政治人物應該帶動優質選舉風氣,以建設性的具體政見爭取選民支持;媒體應捨棄抹黑、口水戰的報導版面,轉而提供選民與參選人更多交流的機會。已經被操弄多年的選民也應該要自我覺醒,了解手上這一票的權利價值,莫投不明白的人情票。借鏡歐美先進民主國家的做法,推動選舉文化的改變,只要持續的改進與檢討,必可激盪出推升台灣民主素質的選舉文化,讓有限的資源幫助社會國家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