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氣候緊急狀態」的解藥

英國牛津辭典日前公布2019年的年度代表字為「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因為很多國家政府宣示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為了更精確描述環境現況,使得這個詞彙使用頻率不斷提高。「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已不足以形容目前氣候災難的危急程度,「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更能貼切描述現況,也呼應了今年澳洲提早受到森林野火比以往更猛烈的衝擊 ,全球各地正不斷的遭遇極端氣候的災難。雖然全球已為巴黎協定做出承諾,但溫室氣體濃度升高並沒有減緩跡象,人類有辦法扭轉越來越嚴重的災難降臨嗎?

五年期(2015-2019年)和十年期(2010-2019年)的平均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CO2)的平均摩爾分數達到百萬分之407.8±0.1(ppm)創歷史新高,且2019年繼續上升。近二十年間,全球累計發生1萬多起的極端氣候事件,造成很多人流離失所或死亡; 因冰河融化的關係,俄羅斯研究人員在北極偏遠地區發現了5座新島。瑞士居民為已經消失了90%面積的阿爾卑斯山的冰川舉行了葬禮。現在不只「全球暖化」,甚或進入了「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

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百年以來的平均溫度增加 1.3°C,是全球平均值的 2 倍,比鄰近的中國大陸與日本高,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西元2000年之前,台北市超過35° C的天數,一年平均只有20幾天,現在卻高達70多天。

極端氣候事件不僅直接對人類造成生命的威脅,氣候變遷更是全面性的影響空氣、土地、水,我們將面對更高海平面的海洋,海洋也會更酸、更暖、更缺氧、更無魚;由於乾旱的頻率和時間增加,糧食和飼料產量減少;降雨模式改變也使森林大火加劇,灌溉用水耗竭,作物和家畜相關疾病和害蟲的範圍擴大;極端降雨增加,導致基礎設施毀損、土壤侵蝕、水質變差進而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日前公布氣候變遷韌性指數(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Index),發現以當前趨勢來看, 在2050年以前,氣溫暖化將讓全球經濟成長下滑3%,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遷韌性的表現上,普遍不如富裕國家。也就是氣候變遷對窮國的傷害更深,並會拉大全球貧富差距。(圖為全球遭受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嚴重,即將消失的國度--吐瓦魯)

索馬利亞就因為一連串的乾旱加劇,數十年來的衝突,拖累國家經濟與建設。因為糧食短缺,增加衝突及暴力的發生,讓社會更動盪不安。

沒有任何國家、企業可以置身於氣候變遷的風險之外。將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納入營運決策中,才能使企業順利轉型,帶領低碳經濟時代並永續經營。

雖然再生能源技術正在蓬勃發展,但世界上仍有超過85% 的人倚賴石化燃料滿足能源需求。媒體揭露,現今全世界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與20家開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燃料公司直接相關,但是這些產業仍繼續擴大其事業。產業界努力創造盈餘,大量使用資源、快速生產,並刺激消費,傳統的「拼經濟」模式使得「利益私有化,成本公有化」,卻對可能的災難視而不見。

由於不容易看到改變的效果,沒有立即的危機感,一連串不利於氣候變遷走上正軌的人類行為,加上工業界對政治的影響力,「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對立思考,讓各國政府對於氣候變遷議題被動消極。

因為成年人「不願面對的心態」,16歲的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號召下發起的周五罷課行動,從獨自一個人坐在瑞典議會大樓前發起罷課行動,到目前全球總計超過170個國家,近千萬人走上街頭。要求政治人物和企業認真看待氣候變遷一事,停止編造藉口,並採取果斷的實際行動遏止環境浩劫。

桑伯格與其發起的「Fridays for Future」學生罷課抗議行動,榮獲2019年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桑伯格致詞的時候表示 「行動能發揮影響力,不要覺得自己很渺小,每個人都能帶來改變。」

多種樹、少吃肉,減少食物與資源的浪費是目前世界組織鼓勵人人可參與的環保行動;停止破壞並保護自然棲息地是復育生態系統的起步,根據估計,投入生態系統復育的每一美元,可產生超過10美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回報,對社會帶來長期的報酬 。

人類的貪婪、慾望、不公不義造成許多的浪費與爭端,「良心」 是平衡科技與心靈,促進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的解藥,若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企業在發展的決策中,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都可以想到「地球的未來」與「基本人權」,採取對環境、對人類友善的作為,每個人小小的力量,就會匯集成巨大的能量, 讓地球有機會重啟生機 。